吴渔山的少年学画 吴渔山的简介及传教工作

简介

  吴渔山(1631~1718),吴历,字渔山, 自号墨井道人,足清朝初年"四王,吴、恽"六人画家之一。明崇祯五年(1632年)生于江苏常熟城内。常熟城是孔子的门生言子的故乡。虞山麓有言子墓,城内有子游巷,内有言公井,据说井水墨黑。吴渔山世代居住在近侧,故他自号墨井道人。他晚年长期居住在上海城内敬一堂(老天主堂),颇得上海官吏士绅的尊敬,加上他精于山水画,故同治县志在"游寓"卷中把他列入。民国上海县志卷二"冢墓"中也记录了吴渔山的墓地。由于吴渔山后半生信奉天主教,并担任神职,清雍正以后又严禁天主教,故他死后,各种史籍笔记很少谈及他的生平。巳故陈垣教授查阅八十种资料,依据吴所绘画卷上的题跋,对他的生平作了考证。现将吴渔山与上海有关的一些史料记录于后,以飨读者。

少年学画

  吴渔山年少时学画于王鉴、王时敏,而且对诗词亦颇有研究,他的书法喜学苏东坡。相传有-次他去游吴兴,拟拜会太守吴绮。路过一寺庙,看到有一幅苏东坡的醉翁亭记真迹,他大喜过望,买了笔墨,当即临描,一连三日不知疲倦。事完之后,也不去拜见太守了,十分高兴地回去了。他学画更是勤奋,王时敏见他聪颖又肯钻研,便把自己收藏的宋元名家的真迹让他临摹。吴渔山日夜反复描绘,领会了各家的手法和特长,缩成小本,因此,他的名声在当时就已鹊起。同治上海县志上称:"鉴赏家谓黄子久倪元镇、董文敏诸家,墨井可以兼之。"吴在年轻时,与兴福寺默容和尚十分投机。康熙五年(1666年),他在兴福寺内住丁两个月,绘了十幅画集成一册赠与默容和尚。时人徐增跋云:"渔山性好画,胸中既藏万卷,每到山清水秀处,则累月忘返。兹为默公写此册,每幅仿古一人,无不得其神髓。夫古人止擅一人之长,而渔山则兼众人而有之……"可见他年仅卅余岁,已经名噪一时。

传教工作

  吴渔山经常游历名山秀水.为作画汲取素材。康熙十五年(1676年)到过嘉定的娄塘,与比籍教士鲁日满交往甚密,曾为他吟诗作画。这一年他又来到上海,同敬一堂内的西教士柏应理相识。五年后,吴渔山母亡妻丧,二子已成年。遂随柏应理到澳门修道,这时年已五十。他的《三巴集》中有不少诗描述了这段时期的生活。1688年晋升司铎,从此开始传教工作。康熙二十九年他回到上海,住城内敬一堂,往来于浦东、浦西、嘉定之间,从事教务活动。直到康熙五十七年他去世时,基本上是常驻城内敬一堂。这段时期,他留下了不少诗篇,使我们得以了解上海第一座天主堂的情况。

  在六十吟中,他写道:"我今桐荫北窗下,茶香感诵蓼莪篇。"当时敬一堂旁神父住宅周围,种了不少梧桐树,梧桐路的名称就是从此而得的,当时园中有观星台、石笋、日晷、旧沙漏、千里镜、自鸣钟各种天文及计时仪器,吴渔山均有诗篇描写。如石庭日晷诗中有:"爱此日晷凿地成,楼前测验便且明;石庭俯视球影午,厨下饭香钟自鸣。"在旧沙漏诗中,他写道:"金沙映玻口,漏尽还知否?无关旧与新.所愿应钟走!一倒去一时,岁月能几有?"写出了沙漏与自呜钟的应用。吴渔山晚年作画不多,而且他为人清高,不趋炎附势不为金钱所动,所以作品愈觉名贵。他后期的诗,收入《三余集》中,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珍藏原稿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v622.cn/a/2022/1524.html

. 广告区